不见得刺客就须具备有武力的条件,曹沫成功挟持齐桓公、专诸刺杀吴王僚,多是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刺,而豫让连番失败、荆轲剑术疏浅,显见亦非以武力见强,唯聂政于戟卫森森之下成功刺杀侠累,则真正是具有武艺。最重要的是“勇气”,故豫让、聂政、荆轲等人也都非常清楚,即使成功,仍免不了会“杀身成仁”,但是,由于恩义的激使,明知易水风寒,去将难返,还是义无反顾。刺客在这一点上,正十足展现了侠客知恩图报的作风。因此,许多刺客其实就是侠客。战国末年燕国的游侠田光曾说:“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李园命人刺杀春申君,而司马迁明言“侠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更直接表示,“游侠,谓轻死重气,如荆轲、豫让辈也”,可见侠客与刺客,原来就是同类之人。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载述“刺客”,并不及于汉代,此因汉代侠客在大一统的政治形势下是备受裁抑,侠客与大规模蓄养侠客的人,都遭遇到政治的清算,因此转往地下发展。其实,自东汉以来,刺客就所在多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中,点明了当时洛阳有“主谐合杀人者”的“会任之家”的刺客组织,但恩义的色彩逐渐淡薄,而多数是以财贿相赂,收人钱财以伤人命。我们可以说,这是刺客堕落的伊始,而逐渐与侠客分道扬镳。
从东汉而下,史籍中有关刺客的事迹不一而见,其中尤以唐代中晚期后最多,当时藩镇之间、朝廷与藩镇之间,一旦发生重大的龃龉,便往往派遣刺客以行刺杀,李师道之刺杀宰相武元衡、田季安遣聂隐娘等刺杀刘昌裔、红线之盗田承嗣金盒,都是很鲜活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