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学后的金庸并未改变自己的性格,他转学到衢州中学。虽然在新学校写了一篇批评校方行为的文章,这次他在措辞上收敛了许多,最终未被开除。
1943年,金庸考入了重庆中央政府大学外语系。然而,因为向校方投诉国民党特务的行为,他在大二时再次被开除。之后,金庸去了中央图书馆工作,在那里,他在表兄蒋复璁的帮助下,担任了一个轻松的图书馆馆员职务。
抗战胜利后,金庸去了东吴大学法学院深造,但很快便转入了新闻行业,先后在《东南日报》和《大公报》任职。1948年,他被调派到香港,成为《大公报》香港分社的编辑。金庸和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共用一个办公室,虽然当时他并未立志要写武侠小说,而是专注于法学领域,并且发表了几篇法律论文。这些论文得到了梅汝璈等国际法学家的关注,并且推荐他去外交部工作。
满怀希望的金庸北上工作,但由于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他很快辞去了外交部的职位,返回香港。1952年,他再次回到报业工作,担任《新晚报》副刊编辑,并开始为一些电影剧本如《绝代佳人》《兰花花》写作。
1959年,金庸与同学合资创办了《明报》。创刊初期,报纸亏损严重,金庸凭借写作收入维持运营。在这一时期,他的三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开始连载,并获得了极大的读者关注。
然而,真正改变金庸命运的是《神雕侠侣》的连载。因为大量读者的迫切期待,金庸常常早晨起床后就在报社写作,写完一部分后立即交给工人排版,不得不保持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这样的坚持最终让《明报》迎来了盈利,金庸的武侠小说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1967年,香港发生“六七暴动”,金庸一度成为了被追杀的对象,最终不得不逃亡瑞士避难。1972年,他宣布封笔,退出了自己创作的武侠世界。但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花时间对自己已完成的15部小说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1981年最终完成所有作品的修订。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娱乐读物,它们已经成为了华人文学中的重要篇章,也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金庸的创作灵感源自他对理想侠客世界的追求。他曾表示,最早的灵感来自于《天方夜谭》,一本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金庸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让自己心动的元素:幻想、理想主义、对抗不公的英雄故事。受到启发的金庸,开始了自己的武侠创作之路,并创作了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连载于《新晚报》。
这部作品一开篇就描述了一个荒废的沙漠城市,这种开头在《天方夜谭》中常见,但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却不多见。随后,金庸创作了《雪山飞狐》,这部作品通过倒叙手法深刻展现了人物的个性与命运,迅速获得了读者的青睐。
金庸对于《天方夜谭》的推崇,不仅仅是它的文学形式,更在于其对故事讲述的深刻理解。金庸曾说,“讲故事也是一种天赋。即使是同样的故事,我向家人讲述时,总是比对外人讲得更动听。”他也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小说常常将虚构的故事巧妙融入真实的历史背景,使得故事充满了可信度和生动性。
金庸的写作非常注重英雄人物的塑造,尤其是那些以侠义为主的角色。他用心去创造每个角色的性格和命运,通过精心编排的情节展现人物的正义与勇敢。正是这些人物,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爱情、忠诚与牺牲。
金庸的作品中,往往将历史人物与虚构故事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例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历史上的他并无抗元思想,但金庸却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有强烈抗元情怀的武林大侠。再如历史上的郭靖,金庸将其刻画成了正义化身,英勇忠诚,且有着可歌可泣的忠义精神。
金庸的小说不仅展现了侠士们的理想世界,更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深刻刻画了人物的情感世界。金庸的创作之所以成功,在于他能够将理想与现实结合,创造出一个充满侠义与浪漫的江湖世界,而他自己在写作时则凭借非凡的想象力,让这些故事生动而动人。
金庸虽然不懂武功,但这却成了他创作的优势。因为没有固定的框架,他能够随心所欲地想象,将侠义与浪漫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感动人心的传奇故事。
虽然金庸已经离世,但他笔下的江湖与侠客精神依然在传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金庸的作品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英雄情结与理想世界,永远铭刻心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