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点
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节目
将目光锁定了舟山的
定海古城
看到自己熟悉的景色,大家的心里是否也激动了一把呢?
但是,它的很多故事你,真的了解吗?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
看看这座古城的故事!
这些事儿,你们知道吗?
定海建城在明洪武年间,不过在更早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活了。王安石点过名
北宋年间,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名人,把定海这座海岛渔村拉入了人们的视线。
这人就是王安石,他在鄞州(在今浙江宁波)做地方官的时候,来到过定海。
到定海转悠几圈后,王安石发现,这地方不得了,长江门户,南北要冲,贸易发达,从南边到朝鲜、日本都得经过这里,实在是个紧要的地方,得赶紧通知皇帝。北宋熙宁六年,王安石上书,以“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 将此地定名为“昌国”。这座曾经的孤悬之岛,从此成为了中国海防线上最重要的一座军事要塞。
康熙帝题过匾定海建城在明朝,而“定海”之名却是清朝定下来的。明代以后,此地一直叫做舟山。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对“舟山”这个名字不满意。
说“山名为舟,动而不静。”舟是船,容易漂走,从稳固疆土的角度出发,这个寓意可不好。改个名吧,于是康熙帝亲手题“定海山”匾,希望这个地方像定海神针一样稳稳守住疆土,古城之名由此而来。还有个
敢和皇帝“叫板”的定海人
定海古城西北面,有一座复翁堂,其中供奉着一个敢和皇帝“叫板”的平民百姓——王国祚。
明初,中国东南沿海长期遭倭寇侵扰。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迁舟山四十六岛居民进入内地。
海边过惯了的人,掌握的都是海岛的生活技能,再加上安土重迁本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固有情节,这里的人自然不愿意内迁。这时,一个名为王国祚的普通百姓站了出来,说我要进京面见皇帝,劝皇帝解除禁令。
一介布衣要劝帝王收回成命,简直痴人说梦!但是王国祚偏偏要试试,不出所料,到京城后他处处碰壁。在无路可走时,他突然想起,当年曾救助过一位落水青年,青年为表感激留下了腰牌一块,说有困难就拿着腰牌到金陵找他。王国祚找到了青年,这青年的身份甚是不一般,乃朱元璋义子大将军沐英。有了他牵线搭桥,王国祚见到了皇帝,并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一言九鼎,已经下达的命令岂能说改就改,况且下令内迁是为防御倭寇,维护海疆稳固,你说不迁就不迁,怎么可能!
王国祚没有退让,依然据理力争,朱元璋最终被说服了,他亲下圣旨,准许定海人不予迁徙。8805位定海百姓,最终得以留在家乡,而定海也成为了明初唯一一座保留下来的“海上古城”。三百多年前
这段古城悲歌你知道吗?
一座名为同归域的古墓,古墓记载了一段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往事。
1649年,鲁王朱以海进驻定海,与清军隔海相抗,守护着南明小王朝摇摇欲坠的山河。两年后,清军向定海发起总攻,数十万清军抢滩登岛,直逼城下。将士们拼死抵抗,城中百姓也不曾后退,拿起农具,揭下瓦片,抗击清兵。
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未能阻止历史的洪流。南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九月初二,城破。
然而就在这一天,城内官民商儒,举室共焚,整座城,没有一人投降。数万名义士同日赴死,18000具遗体累累相枕,大火昼夜不熄,古城毁于一旦。他们用这种方式,捍卫了整座城的气节。清康熙年间,定海知县出资建“同归域”,纪念这场万人同心、同日捐躯的壮举。直到今天,每年的九月初二,定海都会全城鸣钟击缶,祭祀死难英烈。
定海古城的风风雨雨波澜壮阔、引人入胜
不小心错过了昨天的节目?
不要紧!
今晚20:00,别忘了锁定CCTV4
《记住乡愁:定海古城 向海而生(下集)》
跟着央视主播一起走进定海古城
一览它的过往与如今!
内容来源:舟山广电@舟山发布整合编辑
原标题:《舟山又登央视!霸屏30分钟!一起来了解这座古城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