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遵从身体发肤都授之于父母,所以他们的头发留得很长而不剪,以表示对父母的尊重。大概是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们对于礼法很是看重。现代人的发型多变,在发型上是看不出未婚女子和已婚的妇人的区别,古人常常用发型来区分已婚和未婚,这个是他们需要遵循的礼法。
出嫁的女子需要将从小蓄养的头发盘起来,表示自己已经嫁做人妇。头发在古人的眼里一般被认为是很具有女性魅力的存在,所以嫁做人妇需要将魅力收敛,算是妇德,不至于引得他人的窥探。当然盘发也不是一定在结婚的时候,女子在十五岁的时候,是要举行及笄礼。请来宾客,还有德高望重的长辈为自己盘发,将头发挽成髻,再在上面插上发簪,代表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年幼无知的孩童了。而一般女子及笄,代表成人,往往其父母会在那一年为女儿定下婚事,从而在那一年出嫁,所以盘发才被认为是人妇的装扮。
男子亦然,只不过男子大多是在二十岁左右。这个时候的男子,胡子也长出来,男性特征逐渐显现,不再是小孩子了。男子一般称为冠礼,是将发髻和冠冕固定在一起。这算是人生从孩童成为大人的礼,一般来说是和成婚之礼同时进行,因而男子都会盘发,所以结婚又有结发的含义和称呼。
我们也会在电视剧里看到贵族的女子无论是出嫁之前还是已经出嫁,他们都严格地遵守这些礼仪。在普通的老百姓而言,虽说他们没有那么优渥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也会加以变通。因为经常需要劳作的缘故,平民百姓虽然也是长发,但是披发干农活很不方便,所以男女大多会绑个大辫子,这样干活就会方便许多。
出嫁就相当于是成人,可以这样理解,就等于我们从学校出来步入社会工作,自然是要注意仪表,盘发就是仪表的检查方式。披头散发自然不会被领导喜欢,所以盘发才成为了传统。披头散步不方便写字,容易沾到墨水,或者是女子纺织的时候,细长的头发特别容易绞在机器里面,十分的麻烦。
比如在外干活的男子。在成年之后会要求戴上冠冕,不过贫苦人家往往没有那么大的讲究,比如说清朝时期,常见的是男子背后的辫子扎得老长,他们将辫子在脑门前后绕上几圈固定,这样做活的时候就不会将头发弄脏,更不会因为长发而麻烦。
除了礼仪教养之外,还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理由,就是避免洗头发,因为古人的头发很长也很稠密,所以一旦洗头发的话,光是晾干就需要好长时间,毕竟古代又没有吹风机,自然风干耗时自然很长。但是将头发盘起来的话,就可以减少洗头发的频率。若是头发长虱子了,就用篦子,现在是不常见了,现在无论头发长短,风干头发都很方便,自然不需要篦子了,也就随之淘汰了。
因此,盘发不仅是一个人有礼的表现,也是方便生产和生活才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