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明确提到要检查犯罪现场可能留下的“手迹、膝迹、肘迹”,并进行记录。
这说明至少在秦朝,官方已经意识到人的身体痕迹可以作为破案线索。
到了唐代,指纹作为身份凭证已经相当普及。
当时的契约、文书上,除了签名,还要“画指为信”,也就是按指纹。
那时人们清楚的意识到,指纹比签名更难伪造。
而将这一技术推向巅峰的,是我们都熟悉的“法医鼻祖”——宋慈。
他在《洗冤集录》里记载“指纹有螺、箕之分,人人不同,千古不变”,指出了指纹的唯一性。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地方官吏在审案时,对指纹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他们是怎么用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对一”比对。
假设在宋朝,有个叫王二的无赖,向邻居李大伯借了十贯钱,立了字据,按了手印。
后来王二翻脸不认账,说:“这字据是伪造的!”
案子闹到县太爷那,县太爷不慌不忙。
拿出原始字据,再取一张新纸,让王二当堂再按一个手印。
然后他就会拿着这两个手印,放在一起仔细比对。
虽然没有放大镜和高科技,但指纹的纹路走向,是“斗”还是“箕”、纹线的粗细、中断、分叉等特征,肉眼是完全可以分辨的。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书吏或仵作,很容易就能看出两个指纹是否出自同一人。
在“铁证”面前,王二想抵赖也难了。
所以古代按手印不是为了从茫茫人海中“识别”凶手,而是为了在有特定嫌疑人或当事人的情况下,进行验证,防止抵赖和伪造。
当然,也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会“先印后字”。
比如北宋龙聿,就曾用周母旧文书上的手印制作假地契。
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字迹压住手印的墨痕,这种自然是算不得数的。
如果你以为按手印就是随便摁个大拇指?那就太小看古人了。
指纹花样多
为了增强防伪性,他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画押”方式。
最常见的,是针对文盲百姓的“十字押”。
让他们在名字的位置画个“十”字,表示认可,然后在十字交叉处,摁上自己的指印。
这样一来,“十字”代表了本人的意愿,“指印”则提供了无法伪造的生物证据,二者结合,完美。
有时候为了更精确,官府会要求当事人用食指的三个指节一并按下,形成一个长条形的印记。
因为不仅指纹,每个人的指节长度、关节处的皮肤褶皱也是独一无二的,这让伪造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对于会写字的读书人或官员,他们除了签名,还流行一种“画押”。
就是将自己的名字或姓氏,用非常潦草、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画成一个符号。
这种“押”极难模仿,堪称古代的“艺术签名”。
大文豪苏轼的“押”就非常有名,潇洒飘逸。
在遇到极其重大的契约,比如“卖身契”、继承巨额财产的文书时,光按指纹已经不够了。
这时候会用上终极防伪大招,按整个手掌印。
掌心里的纹路,我们常说的生命线、事业线之类,比指纹复杂百倍,几乎不可能伪造。
按下了掌印,就等于把自己的身份信息毫无保留地刻在了纸上,再无反悔的可能。
宋元时期便有规定,离婚休书必须“以手模为证”,没手印的休书无效。
南宋时期,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指纹数据库”。
军中会编辑《箕斗册》,将士兵的指纹登记在册,根据指纹类型分类存档,需要的时候调册对比。
虽然不比现在的电脑方便快捷,但足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
事实上指纹按压,还涉及“心理学”。
良心和敬畏
在识字率极低的社会里,如何确立一份契约的严肃性?
光靠签名是不行的,大部分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于是“按手印”应运而生。
想象一下,一份关乎身家性命的田契、借据或供词摆在你面前,让你签字。
你可能找个秀才会写字的代笔,但总感觉这事儿跟你隔了一层。
可伸出自己的手指,蘸上鲜红的印泥,郑重地按在白纸黑字上,那意义就不同了。
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按手印意味着你用身体的一部分为这份文件作保,份量极重。
那红色的印泥,在视觉上极像血印,仿佛在重演古代的“歃血为盟”。
这是一种契约精神,也是对身体印记的敬畏。
而且在封建社会,它还具有道德约束力。
《朱子家训》中写道,“手印即心印,背之者必遭天谴”。
这种公认、默认的准则,相当于在精神层面上建立了一道强大的枷锁。
它时刻提醒着当事人,这字你可能不认识,但这手印,是你亲手按下的,赖不掉!
结语
一个小小的手印看似简单,实则凝聚了中国古人对人性、法律、契约和生物特征的深刻洞察。
在那个没有摄像头、没有数据库的年代,他们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
那不仅仅是一个印记,而是一份承诺,一个誓言,更是我们祖先在技术局限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智慧结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